产城
    主页 > 期刊导读 >

打赢宜秀区脱贫攻坚战对策研究

宜秀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把脱贫攻坚作为当前最紧迫、最现实的重大政治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站位、强化政治担当,真抓实干,推动各项政策举措有效落实,确保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宜秀区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46户7300人,贫困村8个,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宜秀区脱贫攻坚工作在安徽省位居前列,取得丰硕成果,许多成功、可复制的经验,被兄弟县、市借鉴,但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决战决胜、攻城拔寨的关键节点,要直面存在的问题,抓好专项巡视发现问题整改,推动脱贫攻坚提质增效。目前宜秀区未脱贫人口13户35人,贫困发生率0.02%。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身发展内生动力不足。贫困户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是制约宜秀区脱贫质量提高的瓶颈之一。部分贫困户认为戴上贫困户的帽子很光荣,有不知足、不满足、不感恩的现象。还有些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不愿就业或嫌就业岗位不理想,只想吃低保。其次,一般农户存在争当贫困户现象,没有从思想上深刻认识把握扶贫思想。三是企业、事业单位等团体积极参与,但扶贫的举措不多,多以简单送钱送物为主,未因户施策,发展生产。

(2)产业扶贫效益不明显。安徽省扶贫办多次督查反馈,宜秀区产业扶贫不能为贫困户带来长期稳定收益。截至去年年底,宜秀区产业扶贫100%全覆盖,共56个项目,但产业发展的模式单一,“散、小、弱”现象存在,有的贫困户发展了养鸡、养鹅等特色养殖项目,获得免费鸡苗、鹅苗以及相应补贴,但在养殖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养殖技术,导致存活率低、产量低现象。有的贫困村发展了一批特色种植产业,但种植业的收效慢,也受天气及病虫害的影响,持续稳定增收的效果不明显等。

二、决胜宜秀区脱贫攻坚的建议与对策

(一)激发内生动力,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

扶贫先扶志,提振群众脱贫“精气神”。扶贫先扶志,结合宜秀区实际,积极探索建立“爱心助贫服务驿站”,设立助餐、助洁、助医、助品(爱心超市)等服务功能。特别是助品室(爱心超市),对辖区内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施“扶志积分激励法”,建立“四个一”长效机制,即制定一套积分制度、搭建一个兑换平台、组建一支评分队伍、推树一批励志典型,通过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方式,为其提供社会捐赠的生活物品,避免坐在家收钱收物。二是深挖脱贫典型事迹,讲好扶贫故事,树好宜秀典型。运用“身边人讲身边事”活动载体,通过挖掘群众身边鲜活生动的脱贫励志百姓事迹,发挥典型带动作用,脱贫致富带头人从自身视角讲述身边脱贫致富励志故事等,报告会覆盖所有贫困群体,激励贫困群众经济、精神“双脱贫”。

扶贫必扶智,打造脱贫致富“动力源”。通过教育扶贫拉齐起跑线,可实施“启智工程”,着眼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选派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选拔农村教师进城挂职学习等。着眼解决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难问题,继续实施雨露计划等教育资助补助政策。实施“扶贫车间”模式,即鼓励引导企业创办就业车间、就业工厂,组织贫困人口、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从事适合自己劳动能力的生产活动,优先吸纳本村及附近村庄的贫困户就业。开展相应的技能培训,让贫困群众有一技之长,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可试点“全员就业”,通过建立居民家庭档案、就业信息库和救助信息库,对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有就业创业愿望的户籍居民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和爱心救助平台,帮助企业找到好员工,农民找到好岗位等。通过以上多种形式,形成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的良好局面,让安于现状者燃起脱贫的斗志,让缺乏就业技能者端起致富的饭碗,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价值认同。

(二)推进产业提质增效,构建“三有”脱贫模式

宜秀区应把培育产业作为提高脱贫质量的根本出路和稳定脱贫的根本保障,大力构建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三有”型稳定脱贫新模式,努力实现可持续脱贫。

一要精准选择扶贫产业,做大做强已有产业。要加强调查摸底,精准掌握八个贫困村、3000多户贫困户、7000多人的基本情况、产业发展条件和需求,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动,逐村逐户指导选择具有稳定性、长期性、持续性的产业,因村因户因人制定帮扶清单,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对已有的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宜秀区实际“醉美五横”“戏乡罗岭”“大美杨桥”“浪漫龙山”“水乡白泽”等,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健康产业、养老产业、智能产业、种养产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