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
    主页 > 综合新闻 >

黑龙江省“十三五”生态建设修复稳步推进 林草

人民网-黑龙江频道

人民网哈尔滨11月13日电 卫星遥感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9年,黑龙江省植被生态质量持续转好,2019年全省整体植被生态质量较近20年平均值提高13.9%,较2000年提高27%,为近20年来最优。“十三五”以来,黑龙江省以全面深化林草改革为总抓手,以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总要求,以落实国家重大林草工程为载体,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努力构建现代林草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美丽龙江和生态强省。

生态建设修复稳步推进。黑龙江省超额完成国土绿化任务目标。累计完成营造林建设任务38.73万公顷,为国家下达计划任务的108.8%,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目标。目前,全省森林蓄积达到21.2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47.3%。不断提升村屯绿化水平。累计完成村庄绿化面积2.53万公顷,全省村庄绿化覆盖率由13.3%上升至17.7%,共有167个村庄入选国家森林乡村,100个村庄开展省级村庄绿化示范村建设,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持续完善草原保护制度。在牧业半牧业县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基础上完成全省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共划定基本草原159.6万公顷,全面实施严格保护。同时,重点对松嫩平原退化草原实施生态修复治理,累计投资4亿元,改良补播6.41万公顷、人工种草2.77万公顷、建设草原围栏保有面积15.53万公顷、防治草原鼠害38.17万公顷、防治草原虫害31.05万公顷,项目区草原生态功能显著恢复。全省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75%以上,松嫩平原草原区盖度达65%以上。稳步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湿工程。利用中央财政湿地补贴项目资金3.85亿元开展湿地保护恢复,落实退耕还湿任务1.82万公顷。着力提升自然保护区综合能力。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处,新建省级自然保护区2处,实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个。同时,争取中央补助资金万元、省级财政资金3380万元,用于各类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修复、退耕还湿、野生动植物专项调查监测以及宣传教育等。

林草产业经济快速发展。2019年,全省林草总产值实现1950亿元,较2015年增长8.3%。林菌产业发展形势喜人。据统计,2019年全省黑木耳、香菇等各类食用菌产量420万吨,产值近300亿元。重点发展黑木耳、香菇、花菇、双孢菇、灵芝、松茸等20多个品种。道地植物药材发展速度较快。目前全省林草业道地植物中药材种植基地面积达到8.67余万公顷(地方林草5.33万公顷左右),占全省道地植物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的50%左右,已成为全省道地植物中药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林果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省经济林总面积达到14.87万公顷,苹果、梨、葡萄等水果产量达到25万吨,红松籽、榛子、核桃等坚果产量达到5.4万吨,蓝莓、沙棘等浆果产量达到7500吨。山野菜产业逐步向好。全省林区山野菜储量丰富,天然蕴藏量达到400万吨以上,蕴藏量全国第一。目前,已成功研究开发利用的有蕨菜、桔梗、猴腿菜、黄瓜香、薇菜、龙牙楤木(刺嫩芽)、黄花菜、刺五加、老山芹、柳蒿芽等10余种,人工栽培已突破1.33万公顷,并呈现逐步增长势头。生态旅游日渐繁荣。2019年全省各类森林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累计接待游客近1100万人次,生态旅游总收入预计可实现300亿元。

基本民生保障持续改善。重点国有林区通过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持续实施,既对全省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起到决定性作用,又切实保障了林区职工基本民生,促进了林区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工程实施一次性分流安置职工29.8万人,其中国有职工17.3万人,混岗职工12.5万人;通过森林抚育、森林管护、植树造林等岗位安置天然林全面停伐后产生的富余职工8.25万人;其他人员从事灵活就业增收。建立健全重点国有林区社会保障机制,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参保率、缴费率都达到了100%。(焦洋、魏振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