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
    主页 > 综合新闻 >

花炮产业第一镇,以创新惊艳世界

编者按

近年来,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湖南省大力培育工业、 农业、文旅等三类特色产业小镇,涌现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活环境优美、产业集聚和人口承载能力强的特色产业小镇典型。

特色小镇建设是乡村振兴重要的着力点和支撑点。今天起,长沙晚报推出“探访长沙特色小镇”系列报道,以反映长沙通过特色小镇建设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探索、成效和亮点,提炼具有示范引导价值的经验做法。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颜开云

没有任何一个小镇,像大瑶这样,打上了如此鲜明的花炮烙印。

从下高速出口开始,你就可以见到无处不在的花炮元素:从街边充满童趣的《放花炮的小孩》雕塑,到李畋广场巍然矗立的花炮始祖铜像;从展示千年传统的花炮文化博物馆,到充满现代化气息的花炮文化步行街。

大瑶镇12万常住人口,直接从事花炮业的有四五万人之多。全镇花炮上下游全产业链企业超过400家,全球70%的花炮原辅材料在此集散。

清明期间,记者来到这个被称为“花炮之源”的湘赣边小镇,探访其独特的发展路径和新面貌、新变化。

十家九爆,大瑶花炮代代传承

人间巧艺夺天工,天下花炮看浏阳。据1935年出版的《中国实业志》记载,“湘省爆竹之制造,始于唐,盛于宋,发源于浏阳也”。

浏阳南乡是花炮最重要的主产区,尤其大瑶,更是“十家九爆”。

一张纸如何历经制筒、填土、装药等数十道工序结成鞭炮或变身烟花?花炮始祖李畋是如何发明花炮?在大瑶集镇李畋广场的对面,中国花炮文化博物馆通过各种场景、影像讲述着花炮的故事。

“花炮始祖李畋就是大瑶人,他出生在东风界。”花炮文化博物馆馆长刘雨文表示,李畋生于1400多年前,他受先人“燃竹驱祟”的启发,利用硝磺研制出火药,再把火药填入竹筒内,于是便有了“爆竹”,后人进而研制出烟花。

年近六旬的刘雨文是土生土长的大瑶人,从花炮学徒到师傅,从创办花炮企业,到牵头建设花炮文化博物馆,他亲历、见证了大瑶花炮产业的成长与兴旺。

“我四五岁就跟着爷爷奶奶做鞭炮,扯筒子、插引线,那时候的小孩基本都干过,靠这个挣学费、补家用。”刘雨文说,1979年高中毕业后,自己就到了镇上的出口花炮厂上班。1985年,他开始自己办厂,花炮造纸、生产、经营都做过。

这个时期,也正是大瑶花炮逐步走向规范的开始。告别一家一户的小作坊,合伙投资建厂房,再独立分线生产销售,蔚为壮观的花炮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启了当地花炮产业振兴的序幕。

“户户有产业、人人有事业、个个在创业。”刘雨文如此形容当时的产业盛况。

如今,他把企业交给儿子,自己则全身心投入到花炮文化的传承中。闻了一辈子花炮味,刘雨文对此感情很深。

2001年,刘雨文发动筹资600多万元,建成了中国花炮文化博物馆,迄今累计接待参观游览者逾50万人次。这不仅是展示大瑶花炮历史、制作工艺的博物馆,更承载了当地人对花炮文化的自豪与信心。

转型创新,数十项专利助力产业发展

这些年来,面对日益严峻的安全、环保压力,大瑶对标“四化两型”(集约化、机械化、专业化、信息化和安全型、环保型),大力改革传统花炮产业,通过买断、兼并、重组等方式,淘汰落后产能。

“目前,我们在进一步推进花炮小镇产业服务支撑平台和花炮产业科创中心项目建设,以助力花炮产业升级提质、高质量发展。”大瑶镇人大副主席龚穗滨告诉记者。

创新才有出路,才能更好地发展。大瑶镇李畋村的南大烟花已经尝到创新带来的“甜头”,10多年来产值从最初的不足百万元增加到了4000多万元。

南大烟花主要生产吐珠类产品,以前采用手工筑药时,质量极不稳定。“全靠经验、手感,工人下午体力不足,火药、封泥筑不到位,就会造成生产的产品质量比上午差。”公司负责人刘守俊说,自己请来教授进行技术攻关,先后取得多个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产品质量稳定,安全性显著提高,燃放效果也更丰富。

与此同时,原本以代工为主的南大烟花还注册了自己的品牌,通过专业花炮交易平台创新营销方式。“今年春节前后, ‘加特林'等网红小产品都卖断了货。”刘守俊说,目前公司正在全力以赴赶美国独立日的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