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幻产业带动科技创新、文化示范和数字经济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金韶
科幻产业是以科学精神和想象力文化为内核,以科技创新和影视工业化生产为支撑,以科学化叙事、视听化体验、沉浸式场景为载体,提供科技传播和文化消费服务的新兴产业。
流程编辑:L021
四是促进科普信息化和公众科学素质提升。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明确提出要实施科幻产业扶持计划,将科幻作为科普信息化提升的重要方式。科幻产业的发展,能够为科普提供新的内容、创意和形式;而科普的发展,能够为科幻产业拓展新的市场、提供新的应用场景。在科技强国和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科幻和科普相互融合、彼此赋能,发展成为培养公众科学精神、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想象力、提升全民文化自信的重要产品。
三是构建科幻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推动科幻产业场景建设,依托本地的科技馆、展览馆、博物馆以及城市街区、产业园区、旧工业厂房等空间资源,打造一批示范性科幻场景项目,推出科幻电影展映、科幻沉浸演出、科幻科技展览、科幻科普培训等活动,塑造城市科幻空间,营造城市科幻氛围。构建和完善科幻产业生态,建立由政府资金、产业基金、创投基金组成的投融资体系,为科幻文化和科技企业提供便捷融资渠道;在城市文化和科技产业相关政策基础上,推出科幻产业专项政策,引导和规范科幻产业发展。
科幻产业具有鲜明的特征。一是文化科技的融合性。科幻是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借助3D影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应用,呈现人们的未来想象和奇观景象。二是产业形态的迭代性。从早期的科幻出版产业到新世纪以来繁荣发展的科幻影视产业,再到科幻主题的乐园、文娱、会展、演出等新兴产业,科幻产业从虚拟空间的媒介想象向现实空间的沉浸体验延伸。三是产业边界的延展性。科幻既属于文化产业范畴,又融合科技研发服务,发挥科普教育功能,呈现多元业态和跨界发展。
(作者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副教授)
科幻产业源自科幻文学和影视的发展。美国将电影归属在“版权产业”中,科幻电影是其中的主流类型;日本将动漫归属在“内容产业”中,科幻动漫和游戏占据其中的相当规模。将科幻产业嵌套在本国文化产业的门类中,成为国际普遍现象。相较之下,我国科幻产业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在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科普发展的带动下,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原标题:科幻产业发展正当时)
二是提升科技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科幻产业是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典型产业,前沿科学、数字技术在科幻产业链各环节都能得以应用。在内容创作环节,前沿科学的研究发现,不断拓宽人们的想象力边界,促进科幻创意生成;在生产制作环节,人工智能、虚拟制作、3D技术等不断提高科幻生产效率;在运营服务环节,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为科幻数字资产集成和版权运营提供支撑;在终端消费环节,5G、超高清、虚拟现实、全息等技术,全面提升用户体验。科幻产业的发展,能够加速数字技术在科幻产业中的研发、应用和转化,以科技赋能科幻产业,以科幻激活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科技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发挥文化产业的示范引领作用。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以中国科幻诠释命运共同体精神,在国内掀起科幻热潮,在国际上发出强有力的声音。2020年国家发布“科幻十条”,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2021年“十四五”电影发展规划发布,强调将重点扶持科幻电影创作生产。在政策和市场助力下,我国科幻产业化进程加速,《流浪地球2》《群星闪耀时》《独行月球》等多部科幻电影投入制作,带动科幻出版、动漫和游戏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科幻产业,需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相协调的原则,需要围绕原创人才、技术研发、场景建设、品牌传播等重点任务,推出系列有力举措。
四是打造特色活动和科幻城市品牌。中国科幻大会自2019年以来连续在北京举办,它借助首都优势和冬奥效应,成为具有国内权威和国际影响的科幻盛典;成都1991年创办“国际科幻大会”,成为国内历史最悠久的科幻活动,并获得世界科幻大会的举办权;此外,上海科幻影视产业论坛、重庆华语科幻星云奖、南京蓝星球科幻电影周等活动不断提升影响力。“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举办大型活动,既能搭建产业平台,促进资源对接和项目落地;又能激活公众参与和媒体传播,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各城市的科幻特色活动,需充分挖掘城市文化特色,链接科技、资本、政策等产业资源,丰富论坛、竞赛、评奖、展演、潮玩等活动形式,形成“会、赛、节、展”的协同效应,促进科幻IP的持续输出和科幻文化的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