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
    主页 > 期刊导读 >

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经济学困境初探

一、研究背景——养老市场供给和需求的不匹配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存在家庭经济负担重、社会压力大子女用在关爱老人的精力有限。机构养老存在好的养老院老人争相选择,稍差的养老院无人问津,表现供不应求与有供无求截然相反两种情况,供求不匹配。居家养老是一种经济实用、社会效益更高的养老方式。2008年《意见》,明确我国当前的养老方式由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转变为居家养老。居家养老在服务场所和资金来源方面较机构养老更具优势,在运行机制和专业化程度方面较传统的家庭养老优势明显。考虑到居家养老方式巨大潜力,针对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机制和专业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对症下药,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的完美蜕变。

二、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现状——经济发展严重制约养老模式的推进

人口老龄化会加重社会发展的外在负担,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帕累托最优,不利于社会治理的效益最大化。受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社会竞争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家庭结构跟以前大不相同。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存在较多弊端,如子女身心和经济负担重,工作和孩子因素导致陪伴老人时间有限,尤其无法满足老年人精神方面需求。受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养老院相对数量少,机构养老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而居家养老服务方式特点介于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和机构养老方式之间,比较折中,但要促进其发展完善,单靠社会组织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履行服务职能,提供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

居家养老服务从产生至今,发展情况并不是如履平地、一马平川式的,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呈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但总体情况是发达地区和城市由于政府财政实力较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步伐较快,服务水平较高,服务模式较多样,服务型政府角色发挥较突出,政府对社会组织运转的干预相对较少。

三、制约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经济因素

1.社会整体的养老观念固化

养儿防老思想从古至今长盛不衰,有些老人在内心深处并不认可甚至排斥社会化养老模式,老人更愿意让儿女守在身边。许多老人甚至都没有想过,除了基本的生活照料需求,还有哪些诉求。老人特别注重邻里亲朋对家庭的评价,认为选择养老院、托老所养老给儿孙丢脸。此外,碍于面子,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服侍老人的工作不体面,既脏又累,地位低,不愿意从事该行业工作。

2.政府部门的思想观念转变不到位

服务型政府的意识树立不牢固,角色定位不明晰。尤其是在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政府应扮演好购买者、规划者、监督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减少对社会组织的行政干预。调查显示,老人及家人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存在不信任,这说明居家养老服务流程存在一定漏洞,政府没有充分发挥规划、协调作用。

3.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供给和需求的结构性失衡

当前政府和社会所提供的服务覆盖面较低、以日常照顾和保洁服务为主、供需“错位”、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等。

需求上,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6.1%,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5%,两项占比均高出国际标准。对居家养老服务内容需求上,老人已经从刚开始满足于基本物质生活保障需求,转变为注重服务保障、精神文化生活。第四次城乡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调查显示,上门看病需求占比最大。

供给上,政府采用购买的方式支持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但购买经验少,对服务对象的界定尚未统一标准,对需求申请缺乏科学的评估。目前各地往往利用社区养老服务站资源开展服务,但服务站餐饮设备较简单,文体活动设施利用率低,服务能力和水平有限。

4.政府对居家养老服务经济性补贴不足

随着我国老龄化,尤其是高龄化程度日益加重,高龄、空巢、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数量增长异常迅速。

截止到2015年底,60岁以上老人数量已经超过万人,失能半失能老人已突破4000万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2952万人。据统计,2015年享受各种补贴的老人数量合计2439万人,享受老龄补贴的老人约占老人总数的11%、占失能半失能老人总数的60%、占80岁以上高龄老人总数82.6%。政府补贴老人数量过少,覆盖率低。

5.居家养老市场供需发展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