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
    主页 > 期刊导读 >

地方产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优

0 前言

科技成果转化属于科技与经济相融合的关键点,也属于自主创新的最后一环,作为创新价值的最终体现[1]。从现实状况来看,国内科技成果转化并不理想,其中中小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情况更加令人担忧。中小企业作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为此,有必要对其科技成果转化路径进行优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更好地推动地方产业经济良性发展。

1 相关理论概述

1.1 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企业为主体,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金融等中介服务机构为系统要素载体的复杂网络系统,也是一个基于长期信任关系形成的松散而又相互关联的网络。其内部各个创新主体通过发挥各自的异质性,与其他主体进行协同创新,实现价值创造,并形成相互依赖和共生演进的的网络关系。创新生态系统通过组织间的网络协作,深入整合人力、技术、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为网络中各个主体带来价值创造。

这一理念的提出主要是强调当代地方产业的价值创造不能像过去一样单靠一种组织去实现,而需要企业及其所生存的生态系统共同努力,也就是从独立改为共生[2]。

1.2 产业集群效应

产业集群效应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在一定意义上,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度集中,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3 政用产学研理论

“政用产学研”是一种创新合作系统工程,是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的系统合作,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及创新环境与最终用户的对接与耦合,是对产学研结合在认识上、实践上的又一次深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形态的演变,政府在开放创新平台搭建和政策引导中的作用以及用户在创新进程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从“产学研结合”到“政产学研”、“政产学研用”以及后来进一步提出的“政用产学研”,后者进一步强调了应用和用户,突出了产学研结合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突出了知识社会环境下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的创新新趋势。

2 国内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面临的困境

2.1 缺乏资金支持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资金短缺是制约其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企业规模不大,能够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明显不足,自身也很难独自承担巨额的转化经费。其次,虽然科技成果转化属于一项高收益的投资行为,但同时它也具有高风险、高投入、周期长等特点。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投资一直都是很谨慎的,门槛高,导致中小企业一般不能从金融机构得到充分的资金支持。而且,就目前国内风险投资体系而言,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完善与规范,可以得到风险投资的企业数量不多,特别是中小企业想获得这方面的资金更难。

2.2 相关专业人才不足

科技成果转化有赖于有创新意识的科技人才与懂得市场管理的专业人才,只有具备相应的人才资源,才能使科技成果有得到成功转化的可能性。目前,国内很多中小企业由于实力有限,并无专门的研发机构,企业从业人员大多为农民工与城镇新增劳动力,科研人才与管理人才匮乏,员工整体素质不高。即使有科研人才,他们不仅有科研任务,也承担着生产任务,根本无暇去研究科技成果的进一步转化。

2.3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作为国家与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构成要素,科技中介机构在服务中小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小企业本身科研水平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通常从其他途径获取所需的科技成果。此时,就需要专业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给予全方位的服务。然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国内兴起时间较短,服务功能较为单一,结构欠缺合理性,技术经纪人才匮乏[3]。同时,相关科技中介机构未形成统一的信息资源,各种信息资源散乱分布,导致科技成果提供者与中小企业需求者之间无法有效进行信息沟通,双方对接成功率不高。